“美美与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主旨演讲学术纪要(二)
为庆祝8040威尼斯百年华诞,8040威尼斯、8040威尼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于4月6日至8日共同举办了“美美与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论坛两天半的议程中,共设有十三场主旨演讲,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学生就“美美与共”的主题发表了丰富多元的见解,展开了深刻的探讨,此学术纪要将分为三个部分针对每天的主旨演讲内容进行梳理。
4月7日共进行了三场主旨演讲,上午由8040威尼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苏欲晓教授主持,下午由8040威尼斯英语系主任杨士焯教授主持,三位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苏欲晓教授主持上午场论坛
杨士焯教授主持下午场论坛
主旨演讲五
演讲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学教授、副校长查明建
演讲题目:“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从文学间性研究到共同诗学追求”
查明建教授发表演讲
查明建教授首先梳理了大卫·达姆罗什、弗兰科·莫莱蒂等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其主要观点,认为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查教授还介绍了全球化的影响、世界文学中的翻译问题等当今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话题。基于上述讨论,查教授认为世界文学研究存在着从文学经典研究到文学间性研究的变化过程。他提出,比较文学研究应该有一种“共同诗学”的追求,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构建一种诗学意义上的世界文学。
演讲结束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Omid Azadibougar与查明建教授展开对谈。Azadibougar教授表示,查明建教授提出的共同诗学追求观点新颖,论述详实。两位教授针对理解文学的两种方式——“中心/边缘论”和“交互/平等论”展开讨论。最后,8040威尼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教授做总结,他认为共同诗学同样经历着历史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呈现不同的形式,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维度来看其生成与变化。同时,对于“中心”的讨论可以站在更加开放的角度,中心与边缘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旨演讲六
演讲人:日本关西大学荣休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前所长内田庆市
演讲题目:“《伊索》东渐——作为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内田庆市教授发表演讲
内田教授首先介绍了“文化交涉学”,他指出文化交涉学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主张从综合性的立场出发,以多元化的视角对文化交涉的整体形态进行阐释。接下来,内田教授以文化交涉中的翻译问题为例,具体阐释了“文化交涉学”的内涵。通过几个中英日互译中的常见文化差异问题,他提出,翻译不应只关注看得见的“形式”,还应关注看不见的“价值”,包括某个民族的思维、文化集合或抽象的东西。在演讲中,内田教授以《伊索寓言》在中国及日本的传播为例,讲述了以罗伯聃为代表的早期来华传教士在翻译过程中,敬畏对方文化、靠近对方文化的翻译态度。并指出这种尊重对方文化的翻译观、文化观,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意义。
在对谈环节,陆建德教授认为,文化的东渐和西渐是非常有趣的话题,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着相似的主题(原型)。他表示,包括内田教授在内的日本学者在材料的整理与收集上有相当的透彻性,值得我们学习。
主旨演讲七
演讲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英国比较文学协会会长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
演讲题目:“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两者关系的新阶段”
苏珊·巴斯内特教授发表演讲
巴斯内特教授认为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她提到从韦勒克到斯皮瓦克都曾提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危机,巴斯内特教授在九十年代也认为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翻译研究来说,比较文学只是一个存在问题的亚学科。时移事异,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2017年,美国比较文学协会发布了题为“比较文学的未来”的十年报告,指出比较文学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同时,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翻译在思想传播和文学研究中的作用。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都关注文本跨越文化界限、破旧立新的力量,而对于文本之外的内容和对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的推崇,都显现出当下两方面研究的融合。巴斯内特教授还指出在因疫情而越发分化的当下,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主动打破自身局限、塑造良好关系、推动积极进步。
在接下来对谈环节中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杨慧林和巴斯内特教授旁征博引,以格雷厄姆、马丁·帕尔默、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等人的研究著作和翻译作品为例,阐述了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曹岳、陈琳、刘文松、苏欲晓、刘月洁
图:陈燕翎、杨晔、储嘉睿、范一凡